<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师宗县“四个坚持”绘就最美乡村新图景

        2022-11-18 08:48:15   来源:师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师宗县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绘就一批宜居宜业新乡村。

         

        坚持党建引领,打好“主动仗”,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六大工程”,以党建兴促乡村兴,以党建强促乡村强。

        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建立县委、县政府牵头抓总统筹、县级相关部门各尽其责的工作机制,明确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11项,建立任务单、时间表、路线图,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一年一评估,推动形成强大合力。

         

        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总结运用师宗“缩面提标”改革成果,在全县115个村(社区)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派115支305名驻村工作队员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主力军。推进“五强五好”村党支部建设,持续开展6批“红旗村(社区)”创建评选,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突出“三治”融合。发挥村(社区)乡村振兴委员会、居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群众自治议事组织作用,通过火塘会、院坝会等形式,开展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推动乡村振兴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建立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实施“清廉村居”三年行动。坚持乡风、家风、民风“三位一体”,把核心价值融入乡村振兴各方面。

         

        坚持规划先行,绘好“路线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全县农村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合理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科学指导工作推进。

        高标准制定村庄实用性规划。结合各村土地、产业、民居、生态、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符合本地实际的村庄实用性规划,目前,全县105个行政村695个自然村“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已全面完成。

         

        高水平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师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实现路径,以提升粮食安全能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为任务主线,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精心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重点产业园等区域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推进1个示范乡镇、11个精品示范村、110个美丽村庄建设,列出项目化目标任务清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村一案。

         

        坚持资源整合,出好“组合拳”,全方位激活人才、基础设施、市场、资金、土地等要素吸引力,推动公共财政资金向乡村倾斜,凝聚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整合农村人才要素。充实乡贤力量,倡导乡贤文化。积极开展“干部规划家乡”“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组织农技专家服务团开展结对帮扶,带动2000余名乡村人才“回引”助力乡村振兴。

        整合农村基础设施要素。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1.06万亩高标准农田,修建农村公路1053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组组通”,2.27万户农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和行政村网络宽带、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

         

        整合农村市场要素。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企业+基地”等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1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平均8.86万元;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9户、农业专业合作社431户、家庭农场613户,使一批“土专家”成为经营型、服务型农民。

         

        整合资金要素。深化“沪滇协作+乡村振兴”模式,先后投入资金1.08亿元,推进两地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撑等多领域合作。深化“企业+乡村振兴”模式,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乡村振兴”模式,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平台、延伸农村地区支付便民服务、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入“金融活水”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整合信息资源要素。积极优化“互联网+乡村振兴”模式,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电商创意园1个、县级物流中心1个、电商服务站(点)80个,打通乡村消费“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电商创意园吸引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26家入驻,汇聚了师宗300余款特色农产品,云雄米线、黑尔糯米等特色农产品上线率达55%以上,销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坚持典型引路,建好“样板田”,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系统谋划“路、景、村、业”,打好“四张牌”,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形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打好特色产业牌。实施打造特色种植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三区三业九带”产业布局,引龙头、建基地、扩规模、育品牌,累计发展绿色蔬菜18万亩、优质水果11.73万亩、道地药材15.08万亩。高良乡设里村充分发挥低热河谷槽区气候资源优势,采取“村党总支+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建立种、管、产、供、销一体化链接链条,发展沃柑、百香果、纽荷尔脐橙等热区水果4000余亩,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打好人居环境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绿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和河湖清四乱行动,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彩云镇张家寨村探索“四治融合”模式,发挥新乡贤作用,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行动,推进村庄净化、美化、亮化。

         

        打好农文旅融合牌。依托丰富的农文旅康养资源优势,走文旅、农旅、体旅融合发展路子。丹凤街道古城村依托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山水资源优势,定位“漏卧古邦、活水古城”,按照“城市后花园”布局,打造形成农文旅融合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市民和游客一年四季都能玩得好吃得好住得下留得住。彩云镇石洞村挖掘“石洞会议旧址”红色资源潜力,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田园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业态深度融合,实现“三堆变四园”“田园变游园”,在带动集体经济和群众收益倍增的同时,让游客在旅途中聆听党史,在休闲游玩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打好林业生态牌。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建成以杉木为主的速生商品林基地10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461万立方米。积极探索森林生态价值转化新渠道、新途径,引进企业首次开发面积13.217万亩,包装二氧化碳碳汇总量240.3万吨,预计项目挂牌交易成功第一次收益可达1.133亿元,实现林农增收、财政增税、生态增值。大同街道下宜卡村依托在菌子山、凤凰谷2个4A旅游景区产业链内的优势,沿袭传承古村落风貌和彝族特色文化,科学定位“农情宜卡、旅游驿站”,以发展景观苗木为基础,新建民宿旅居、农家美食、亲子活动等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使游客回归自然、体验自然,让美丽乡村“秀”出全域旅游新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