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陆良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县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着,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这十年扎实做好土壤修复治理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陆良县西桥工业片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紧邻南盘江,集中各类企业20余家,由于建设时生产工艺落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环境安全隐患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2015年起,陆良县依次开展修复治理面积约1.899万平方米含铬污染土壤;建设一座30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填埋场和附属配套的废渣暂存预处理区;处置了含砷酸泥5.8万吨、铅锌冶炼废渣1.98万吨;综合处置150万吨磷石膏;清理高风险废渣3.5万立方米、中风险废渣3万立方米,风险管控场地18.6万平方米,全力做好土壤修复与治理工作。对西桥片区停产多年企业约330亩土地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废弃建筑物64间、2000平方米,播撒草坪5000平方米,栽植树苗300余棵,栽种竹苗6000余株,消除了片区环境隐患,西桥工业片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持续向好。
这十年深入实施碧水攻坚重点工作 护好每一泓清流
对全县14个饮用水源地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完成建设西桥老工业片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含砷地下渗涌水收集及集中处理工程和含铬渗涌水收集处理工程、陆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二厂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全县碧水攻坚工作目标和任务,有序开展碧水攻坚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持续整治城市小流域水环境,加强入河排污口和沿江岸线排查整治,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总结推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经验做法,加强重点企业及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规范废弃菜叶管理,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饮用水水源监管软件,制定相应防范及应急处置措施,分别编制了《“一源一案”风险防控方案》,每季度对10个(县级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开展水质检测,根据水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问题排查。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整治,2021年12月全县26条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国控出境断面稳定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真正做到水清景美。
这十年强化环境监管执法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颜值”递增
陆良县已投资建成了污染设施监测、监控中心,对27家重点企业,38套污染治理设施实施在线监控,对89家企业污染物堆放及排放点实施视频监控,重点排污企业监测数据录入率达100%。办理排污许可215户,登记管理2072户,关停非煤矿山33座,清理整治违建项目11个。对建成区10公里范围及城市上风向对城区内空气质量构成较大污染风险的企业进行核查检查,有效治理8家企业,每年可以消减挥发性有机物40余吨。开展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570余场次,已办理和正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1件,下达责令改正225家,要求责令整改问题904个;排查涉危险废物、废矿物油产生等企业(单位)1000余家;开展涉铊企业专项行动排查6家,砖瓦行业和采石采砂行业专项检查41家。对全县700余户畜禽规模养殖开展了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南盘江沿岸14家废品收购点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受理群众来电来信访污染投诉问题455件,已解决442件,获取各类监测数据3000余个,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十年建成了蓝天、碧水、净土、景美的爨乡陆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陆良县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严的标准、采取硬的手段、树牢实的导向,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优化环评服务、强化污染治理、整改环境问题、改进监管方式、主动服务企业、争取环保项目、保障群众权益、强化环保宣传等方面下足功夫,与10年前相比,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治理设施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着:一是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有效整改,二是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提升,三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四是土壤及固废安全可控,五是环境监管更加严格, 六是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市生态环境局陆良分局局长石万云说到。
如今,对生活在陆良县的群众来说,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门见绿、处处有景的惬意生活已是常态。生态环境整治取得重大突破,连续5年省级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基本稳定,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环境保护任务,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均保持“基本稳定”,真正做到了蓝天、碧水、净土,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奏出了一曲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浩荡长歌。
石万云表示,下一步我县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三年行动,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大气环境治理,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强化环境风险管控,整体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记者:卢玮 杨慧东 通讯员:魏芳鹏
审核:桂云涛
编辑: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