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23个民族不分你我、相亲相爱,携手共绘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这里65万各族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进,连心谱写民族团结之歌;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地球上春天最美丽的地方”。
罗平县位于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下辖13个乡(镇、街道)和154个村(社区)1194个村民小组。在方圆30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汉、彝、回、布依、苗等23个民族,是一处多民族聚居的文化汇聚之地。
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罗平县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创建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精准化、社会化、常态化,全县创建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各民族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画好职责使命“同心圆” 凝聚工作合力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一把手”责任,压紧压实各级的部门创建工作责任,实行白、黄、红“三色”交办、督办机制。抽调专职工作人员持续充实创建工作力量,确保人员、场所、设备、经费“四落实”,确保了相关重点工作的推进。
画好培根铸魂“同心圆” 铸牢思想根基
以互联网为阵地,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建立市、县、乡三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微信群,促进市、县、乡三级学习交流、资源信息及时互通互享;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青少年抓起、从学生入手,在青少年学生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思政课教育及各类活动;深入开展“知党恩、感党恩”教育活动,引导全县各族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奖励机制,发挥榜样力量,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敬业标兵、服务标兵等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画好民盼民愿“同心圆” 提升群众福祉
坚持民生优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保护生态环境、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文明城市创建等融合,一起推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全县14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1074户4240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42户4424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紧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奋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8.8亿元,累计争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资金4050万元、整合资金1.74亿元,极大地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促进了全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画好共创共建“同心圆” 营造创建氛围
邀请市级专家就贯彻落实全国民族工作会精神、如何推进创建工作做专题辅导,将民族宗教理论及政策法规学习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纳入“八五普法”范围和科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范围;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布依族二月二、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传递团结、互助、进步、友好的理念;坚持尊重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列入省市县非遗保护项目92项,列入传承人保护名录43人。《布依姑娘》、《蚂螂舞》、《吊脚楼》等优秀文化作品先后获得省市级奖项。
画好法治善治“同心圆” 巩固和谐局面
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民情收集、矛盾调处等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以“八五”普法工作为契机,以“法律六进”为抓手,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针对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和“送法进社区”的实践活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五级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构建防控工作组织体系,责任到人,联系到户,做到全覆盖,充分发挥村(组)、小区网格员作用,深入各村、组、社区、各行业单位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大清查”“大检查”,织密各族群众疫情防控网。组织500名民兵支援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支边民兵与边境少数民族群众分享端午粽子等温情传递,把罗平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了祖国的边境线上。(记者 卢永 毛虹 刘景威 通讯员 刘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