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6-09 15:10:47   索引号:    文号:曲政办发〔2022〕38号   来源: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5日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2年5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曲靖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型曲靖建设,根据《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曲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平台更加丰富,成果转化成效逐步显现,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1.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编制并组织实施了《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中共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委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关于印发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关于印发〈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提高R&D投入强度实施方案〉的通知》《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的通知》《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共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委办公室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财政局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科技局 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全市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

        2.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十三五”时期,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全市累计投入财政科技经费10.2亿元。全社会研发(R&D)投入持续加大,年投入量从2015年的7.9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0.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5%;研发投入(R&D)强度(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0.46%提高到2020年的1.02%。

        3.企业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凸显。“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3户,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29户。

        4.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通过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累计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5家、星创天地5家,创新中国成立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15家、星创天地17家、省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工程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29个、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家、农业科技园区5家、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9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农业专业信息示范服务站10家。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进入国家审批程序。建立了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构建了“1+N”技术转移体系,实现了“有机构、有场所、有团队、有平台、有资金、有机制”的“六有”目标,为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5.创新创业人才培引成效显现。坚持培养引进并重,强化高层次人才扶持培育,改进人才引进方式方法,全面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一批务实管用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措施,大力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全市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新增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4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4人;培养选拔创新人才与团队,全市在支柱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通过建立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进87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新增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团队”4个;认定云南省科技特派员469人,推荐服务“三区”科技人员309人;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21人次。

        6.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共评选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级科技创新功勋奖3名,科技进步奖85项;独立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奖25项,参与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奖24项。建立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每年平均储备(出库)重大科技项目160项左右,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均快速增长,全市新增专利申请10484件,较“十二五”时期(2821件)增长271.64%,新增专利授权6584件,较“十二五”时期(1988件)增长231.19%,占历年授权总量(9508件)的69.25%;发明专利有效量从“十二五”末期的275件增至628件,增幅达128.3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十二五”末期的0.44件增至1.09件,增幅达147.73%。

        7.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围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和社会发展关键技术的需求,组织实施了17项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了社会领域的技术进步。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努力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围绕曲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实施了“抗肺癌六类中药复方威麦灵胶囊临床前研究”“云南小粒薏仁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云南重要道地药材中药纯粉片加工关键技术、质量标准研究及生产示范”等科技计划项目;认定GAP基地1个、“云药之乡”6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8个、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17个和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3个,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持续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认真组织开展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创新创业大赛、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科普讲解大赛、“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职工技能大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科学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2018年圆满承办了“科技列车云南行”暨“云南省2018年科技活动周”系列全国大型科普活动。“十三五”期间,先后举办了中国液态金属高峰论坛、国际蓝莓大会和全国硅芯材料高峰论坛等大型交流活动;举办各类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130余次,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300余场次,参与科技工作者10万余人次,交流论文500余篇。建成9个省级科普基地,曲靖科技馆建成开馆,日均人流量1500人次。2020年市科技局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表彰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再平衡、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核心要素。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担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

        从云南看,“十四五”时期,是云南全面进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云南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省份,欠发达特征明显,边疆稳定、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问题交错复杂,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目标要求,对科技创新支撑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

        从曲靖看,“十四五”时期,曲靖处于国家和省多重战略叠加的新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产业链重组,激发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曲靖重塑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要把曲靖建成先进制造基地、高端食品基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云南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地级城市65强的目标,既为曲靖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对曲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曲靖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20年,我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18394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35%,远低于省内的昆明、玉溪、楚雄、普洱等地,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3%)。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不足,2016—2020年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73%、1.02%、1.05%、1.39%、1.44%。

        二是创新主体不多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低端,创新能力不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仅为1.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仅为8.01%。

        三是科技人才不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人才分布及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教育、卫生、农林部门,生物、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等产业的科技人才非常紧缺;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健全,评价标准还不科学,针对性还不强。

        四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从分布区域来看,科技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曲靖中心城区,其它县(市、区)较少;从发展层次看,通过国家级和省级认定的科技服务机构较少,服务水平低,供给不足;从运行管理看,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还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对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支持不够。

        五是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持不足;高端创新平台不多,资源配置重复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共享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和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滇中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建设,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能,加快构建和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活力,突破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把曲靖建成先进制造基地、高端食品基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云南副中心城市,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地级城市65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深化改革,全面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统筹协调各类创新主体,在技术、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2.重点突破,引领创新。选择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其重大科技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新突破,推进重大新产品产业化,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3.人才优先,激发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第一资源作用,把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创新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多层次产业创新人才队伍,营造大胆探索、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全力驱动曲靖创新发展。

        4.企业主体,绿色创新。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5.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深化国内和国际合作。充分利用科技入滇、沪滇合作、科技入曲平台,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提高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吸引国内外科技成果、人才、资金等资源向曲靖聚集。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显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创新成效更加显现,区域创新能力走在全省前列,为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引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创新实力显着增强。区域创新格局日益优化,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重大新产品产业化,创新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效明显。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居于全省前列。

        ——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科技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转变,科技管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科技评价改革逐渐深化,科研作风加速改进,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断激发。

        2.具体目标

        ——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025年达到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1.6%。

        ——创新平台支撑更加有力。新认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众创空间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16%。

        ——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210户以上、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户以上;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

        ——创新创业人才不断聚集。新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以上、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0个以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含柔性引进)50人(个)以上;培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5人以上,“云南省创新团队”5个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团5个以上,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认定400人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23人。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突破一批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9件。

        ——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成效更加明显。与国内知名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促成其来曲设立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广泛深入开展“科技入曲”活动,积极吸引各类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人才团队来曲创新创业;新增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50项以上;“十四五”期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2亿元以上。

        ——园区转型发展。推动现有的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创新中国成立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

        三、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大力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新动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校为依托、产业为基础、区域创新为特色、开放协同为保障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推动作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水平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依靠科技创新弥补现有产业体系的不足,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转化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做精做强以蔬菜、水果、坚果、花卉、中药材、畜牧和烟草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规模、绿色、优质的农业生产基地,增加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做大做优绿色食品产业,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推动农业向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建设完善智慧农业基础框架云平台、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数字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2.推动发展高质量制造业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攻克制约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促进传统制造业由产业链前端向后端转移,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烟草、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装备、化工等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大力拓展“智能+”,推动企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模式,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效应,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围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整合优势资源,扶优扶强,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培育能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数字曲靖”建设,全面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加快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具备区位、技术等优势的钢铁、水泥等企业发展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处理、热力供应等服务;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深化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瞄准转型升级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推动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二)培育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是具有创新动力和能力、创新投入、活动和收益的承担者,重点抓好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的培引建设。

        5.培育科技型企业

        ——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支持科技型企业提升规模、上市融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推进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龙头骨干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优先在骨干企业中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骨干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和产业化专项资金及计划,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等。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6.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是聚集创新要素、整合跨界资源、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载体。在重点产业领域,通过提供优惠条件等方式引进国内知名院所、高校和企业在曲靖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弥补全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不足,解决全市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高端人才培引困难、缺少一流院所和高端创新平台等问题,为全市的科技创新增添力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7.培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范围内,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现人才跨行业、跨部门合理流动,探索采取柔性引进、人员外聘、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

        ——培养选拔创新人才与团队。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省创新团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

        ——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力度建设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优势。

        ——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管理工作。把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面向农业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服务。建立和壮大科技特派员(团)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团服务“一县一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一村一品”。

        (三)建设创新平台

        围绕创新链条上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三个关键环节,统筹布局和积极建设各类创新平台。

        8.研发平台建设

        在研发环节,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支撑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平台;积极应用科技创新券政策,推动协同创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集成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资源,培育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科教产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在曲靖职教园区、麒麟职教小镇等地围绕军民融合装备、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材料等方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

        ——产业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在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行业独角兽、隐形冠军、微型总部、投资基金来曲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平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共享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云南省科技创新券政策,共享全省科技创新资源,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创业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

        9.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新型孵化平台,以国内外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重点,显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培育发展好技术交易市场,依托全省统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为技术交易提供政策法规、技术评价、中试孵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综合配套服务。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全力推进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

        ——建设孵化功能齐备、创投资本充足与商业模式完整的品牌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增强孵化器对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功能,支持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测试验证服务、中试服务、技术培训、金融支持、创投服务等专业服务。探索离地飞地式创新合作,积极争取在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建立“离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创投基金和高端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平台,加强金融资本、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的对接,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共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创业投资、投资基金、保险机构、担保机构、证券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0.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在产业培育环节,努力创建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积极争取创建专业化(按产业)或者综合(区域)性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以高新产业主导、产学研协同以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服务链高度融合的要求,着力创建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增加产业创新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提高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在统一谋划、整合提升行业和区域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建设,包含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实现更多集聚创新资源、更强激活创新要素、更快转化创新成果、更好补齐产业短板,为推进产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中国成立家高新区。全力推进创建工作,高起点谋划园区功能定位,深入研究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研发集聚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机制体制等问题,致力于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区,成为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

        ——搭建优势特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围绕绿色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和有机硅新材料、稀贵和液态金属、高端钢材、高端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烟草“六个百亿级优势产业”积极搭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构建“多晶硅—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主产业链和“配套—封装—应用”配套产业链,打造国内规模体量最大的绿色硅光伏基地,建设“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

        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及方向

        围绕“先进制造基地、高端食品基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云南副中心城市”四大目标定位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3+6+2”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先进制造基地建设

        围绕绿色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稀贵和液态金属、高端钢材、烟草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机遇,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水平提升工程,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应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由要素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1.新能源电池

        ——围绕“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构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开展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通过材料创新、设计和工艺技术创新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在电芯布置、电路规划、壳体重量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研发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开展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追踪固态锂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铝空气电池、镁电池技术的发展。

        2.绿色硅光伏

        ——围绕“多晶硅—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配套产业+光伏电站”硅光伏主产业链,研究开发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高密度组件技术、异质结(HIT)电池技术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开展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关键技术研究,电池效率指标达到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要求,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高于20.5%和23%,多晶硅组件和单晶硅组件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高于18.4%和20%。

        3.绿色铝精深加工

        ——围绕“阳极炭素—电解铝—铝精深加工—铝应用—铝回收—再生铝”产业链,精深加工逐步从建筑型材向交通运输、航空、电力、电子等高端化工业型材方向发展。

        ——重点开展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箔材加工技术研究。

        ——研发铝空气电池产品、锂电池集流体箔、超薄铝箔、电子铝箔、铝电解电容器,高纯铝、铝靶材、铝锂合金等,车用铝合金压铸件(零部件)开发等。

        4.有机硅新材料

        ——围绕“有机硅单体—聚硅氧烷—硅橡胶/硅树脂等产品—应用”产业链,打破技术封锁,通过跨行技术整合,开发氯甲烷液相催化、大型U型管流化床、差压耦合精馏、二甲加压饱和浓酸水解、催化开环聚合、“三废”环保高效处理等具有自主特色的先进技术。

        ——开展甲基氯硅烷生产废触体再利用、浆渣水解及提铜、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制备高品质硅氧烷、线性体生产107胶、光伏用玻璃胶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下游新产品开发。引入含氢硅油、六甲基二硅氮烷、气相白炭黑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研究绿色制备技术,重点开发无溶剂型硅树脂,高透明、耐高温、防水、防紫外的LED和太阳能电池封装用硅树脂,有机硅改性树脂,耐高温、高绝缘性的有机硅模塑料,耐热、耐候、防污等有机硅涂料新品种。

        ——开发连续法合成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绿色生产技术,加大硅烷酯化过程中氯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完善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工艺,重点发展环保型、复合型、功能型和新官能基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

        5.稀贵和液态金属

        ——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开发铅锌铝锗铟铬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技术,突破新型铅基合金、锌基合金及其高性能结构、功能材料等关键制备技术,加快发展四氯化锗、红外锗片、红外锗镀膜镜片、达克罗涂料、电池锌粉、铅电极及光电材料硫化锌、硒化锌等高附加值产品,推进铅基合金、锌基合金、锌铜钛合金、高品质氧化锌及其功能性材料的产业化。

        ——培育发展“电子级多晶—半导体硅单晶—分立元件—集成电路芯片”硅电子产业链。

        ——液态金属材料,发展液态金属合金材料、电子浆料、印刷电子墨水、室温3D打印材料、热界面材料、磁性材料等,推动向电子、医学、能源、军民融合等高端领域发展。

        ——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热工产品以及特种功能产品,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触控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

        6.高端钢材

        ——推进钢铁产业工艺装备优化升级,推动钢铁企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应用热轧、酸洗、冷轧等工艺,提升易切削钢、无缝钢管等优质特殊品种钢材比重。

        ——围绕钢铁材料高洁净度、高致密度及新型冷/热加工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指标加强研发突破,优先开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新型高强韧汽车钢、高速重载轨道交通用钢、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轧制复合板、特种装备用超高强度不锈钢等先进钢铁材料生产技术的研发。

        7.精细化工

        ——在新型煤化工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技术集成度高、资源利用效率高、装置规模大、能耗较低、环境友好、原料适应性较宽及工艺系统和产品结构可优化调整的“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以精细化工产业链、合成材料产业链、清洁能源、纺织原料及加工等产业链为主的新型煤化工,重点发展煤基甲醇制烯烃、乙二醇技术,烯烃后加工产品开发,煤化工多联产技术,煤化工节能减排技术。

        ——在硅化工产业领域,围绕“硅粉/氯甲烷原材料—粗硅硅烷—有机硅单体—聚硅氧烷—各类有机硅产品(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等产品)—应用”产业链,重点开发有机硅新材料和深加工产品。

        8.智能装备制造

        ——开展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制造示范推广,建成多个智能工厂(车间)。

        ——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构建集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创业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形成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为主的新模式和全生态,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传感与在线检测技术应用,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鼓励企业采用生产流程智能化控制,加强制造执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集成,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

        ——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有条件、有基础的传统制造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大幅度提高。

        ——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和应用,支持智能煤矿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医疗系统、智能导游等研制及产业化应用。

        9.烟草

        ——以满足中式卷烟原料需求和烟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开展高香气、低焦油、抗病抗逆性强的烟草新品种选育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

        ——以提高烟叶品质为目标,重点开展烟叶质量与环境关系、特色烟叶开发、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优先发展烟叶水肥耦合技术、烟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控制技术,烤烟烘烤关键指标和酶控技术,烟叶醇化关键指标和酶控技术,自控节能烘烤设备研发和应用。

        ——以发展中式卷烟风格特色为目标,重点开展卷烟调香技术、降焦减害技术、分组加工技术、均质化加工技术、数字化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二)高端食品基地建设

        用现代生物产业技术支撑和引导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主要在生物育种、绿色生产、智慧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等领域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研究,规范化、标准化、有机化种植技术体系研究,加工提取技术研究,加工标准研究,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10.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生物育种。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制繁种能力,加快推进生物工程、分子标记育种、单倍体标记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集成应用;选育一批资源高效利用、优质多抗、污染物低吸收、适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的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高效优质多抗专用畜禽水产品种等;高效优质新品种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熟化与集成示范,建立以优质和绿色为重点的市场准入制度;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绿色种养技术。

        ——农业绿色高效生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耕地土壤修复,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全量处理利用技术、大田作物生物培肥集成技术、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培肥技术等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推广应用基于化肥施用限量标准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基于耕地地力水平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新型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无人机高效施肥施药技术、化学农药协同增效绿色技术、农药靶向精准控释技术、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有害生物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等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技术、全株秸秆菌酶联用发酵技术、秸秆饲料发酵技术、秸秆食用菌生产技术、畜禽养殖场三改两分再利用技术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品牌的质量标准、绿色有机产品技术标准、地理标志标准、营养品质标准、品牌创意技术等品牌创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智慧农业。推广应用数字农业智能管理技术、智慧农业生产技术及模式、智慧设施农业技术、智能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农业应对灾害气候的综合技术,养殖环境监控与畜禽体征监测技术、网络联合选育系统、有害生物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的监测预警决策系统,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11.绿色食品产业

        ——培育新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通过生物制造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布局实施,打造高端水果、蔬菜新兴产区。差异化拓展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链,在生猪、肉牛、苹果、辣椒、油菜、小黄姜、玉米、马铃薯等大宗商品上,差异化提升规模化、原料化水平;在中药材、魔芋、小黄姜等小众作物上提高精细化水平;在薏仁、蓝莓、草莓、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上强化高端化、精品化水平。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以龙头食品企业为主体,研究、试点、试行企业标准,从企业层面推动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通过企业“提标”“推标”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及冷链物流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联合清洗杀菌技术和贮藏过程主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鲜活和特色农产品节能高效贮藏、冰温气调保鲜、分级和加工技术,果蔬保鲜新产品制备技术,大宗农产品不控温保鲜技术,畜禽胴体无损分级技术,鲜活淡水产品绿色运输保活技术。

        ——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推广应用食品绿色制造技术、食品加工副产物高效回收技术、新型食品发酵技术、绿色休闲食品加工制造技术、畜禽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食品精准杀菌高效复热技术、节能干燥技术等;加大对粮食、水果、蔬菜、油料、冷水鱼、肉类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开发火腿、魔芋、生姜、乳制品等一批绿色食品新产品。

        ——植物高效提取技术及其产品产业化开发。银杏叶总黄酮、虾青素、叶黄素、大蒜素、大豆异黄酮、薏苡仁油、生姜精油、桉叶油、大麻二酚、中药材有效成份高效提取及产品开发;核桃油精深加工产品、新型食品调味(添加剂)油树脂(生姜、花椒、八角、大蒜、葱等油树脂)、芭蕉芋淀粉糖等产业化开发技术。

        ——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评估、污染物溯源、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食物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和高通量检验检疫安全监控技术等。

        10.生物医药产业

        ——中药质量基础。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炮制规范研究,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和信息化追溯体系;中药产业链质量传递评价、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中药创新。以院内制剂、经典名方和民族民间医药为基础研制中药新药;提升现代中药提纯技术和制剂技术开发应用水平,扩大植物提取物研发生产规模。

        ——中药配方颗粒。建立中药配方颗粒产业链质量体系;探索研究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共煎、传统饮片等效性问题;发展道地药材配方颗粒大品种,建立质量标准体系。

        ——创新中药发展模式。促进中药产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研发并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发展“互联网+中药+中医+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经济,构建中药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建立健全涉农科技服务机制为中心,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3.乡村振兴

        ——高原乡村特色产业种养技术。开展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高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生产生态协同、农艺农机融合,形成乡村特色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体系。

        ——高原乡村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分级分等、产地预冷保鲜、绿色节能干燥等产地初加工技术应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一体化生产技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积极带头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快促进农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协同创新与应用,建设一批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推动农业向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建设完善智慧农业基础框架云平台、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数字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乡村生态宜居技术。小微湿地建设技术、乡村绿化技术、乡村景观构建技术、乡村建筑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治理科技示范;干热河谷、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地区等典型生态区和不同气候类型区域山区种养模式、林下经济模式、水体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生态果园模式和生态农庄等乡村绿色持续发展技术模式示范。

        ——数字乡村治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技术示范应用,“互联网+”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雪亮工程”、乡村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等科技支撑和示范应用。

        ——科技创新示范县(村)建设。选择发展基础好、特色产业明显、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的典型县(村)开展科技示范。

        ——科技特派员制度。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乡村特色产业,选派科技特派团(员),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4.生态文明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开展低碳、脱碳以及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在能源、冶金、化工、水泥等重点领域开展近零排放和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陆地生态系统、农林业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大气污染防治。大气主要污染物形成条件和控制方法、二次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火电、化工、冶金等重点工业行业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及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等。

        ——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推广应用。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针对废弃矿山、工业场地土壤污染,集成、引进和消化吸收场地污染土壤高效修复技术,包括氯化挥发修复技术、原位淋洗修复技术和场地修复技术中试应用;土壤重金属钝化与植物阻控技术,集成、引进和消化吸收重金属污染农田作物叶面生理阻控技术,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钝化+植物阻控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重度污染农田土壤高效钝化—农艺调控—植物阻控耦合技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植物激素提高超富集植物提取效率技术,土着周丛生物原位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植物吸收耦合修复技术,筛选生物量大、生长快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农田有机污染物绿色生物及物理联合修复技术、坡耕地径流集蓄与再利用技术、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技术、畜禽养殖污染减量与高效生态处理技术、新型标准地膜与农田高强度地膜回收技术。

        ——水环境保护。污水、雨水、地表水资源优化利用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不同水源水质特别是高氟、高砷、病原微生物等农村饮用水净化成套技术,突发环境污染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养殖废水高效去除有机物和脱氮除磷技术,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村镇污水分散式、高效、低耗生化处理技术;化工、矿冶等重污染行业废水全过程治理与回用技术等。

        ——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干热河谷区植被重建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破坏区、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自然修复与重建技术,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示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技术;城市生态隔离带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水利工程移民区、自然灾害区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等。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冶金与煤电工业固废全产业链协同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以实时循环回收金属铁微粉为核心的钢渣高效粉磨技术,120级矿渣微粉低成本制备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尾矿废石骨料高性能低碳混凝土整体胶凝材料生产技术,固废比例在90%—100%的高性能混凝土大规模制备和应用技术;冶金熔渣及尾矿协同制备高性能微晶玻璃技术,推广应用一次结晶连续生产技术,尾矿微晶玻璃制品大规模生产成套装备技术,离心铸造法生产微晶玻璃管材成型技术,高硅尾矿用于冶金渣高温熔态调制技术;煤矸石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煤矸石制备分子筛、增白和超细高岭土、微晶玻璃等新产品技术开发,煤矸石化工应用技术开发(如提取氧化铝或镓、钪、锂等有价元素);废旧电池回收技术,镍、钴、锰等高价值化学材料的定向循环技术,自动化拆解技术等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废旧铅酸电池铅膏湿法直接回收电池级氧化铅新工艺技术,废铅酸电池废铅板栅的低电耗精炼和合金技术,锑、锡和钡等重金属杂质元素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等废旧铅蓄电池循环回收利用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建筑垃圾高效破碎技术,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生产技术,再生骨料高效利用技术。

        ——污染源实时监测监控,生态安全预测预警。基于物联网、3S(GIS、GPS、RS)空间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实现污染物的在线实时监测监控和企业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建设包括生物资源、水土、地质、气象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生态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生态安全预测预警。

        15.“三农”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鼓励创建涉农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森林康养、家庭牧场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依托省内外涉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专业化乡村振兴科技培训基地,对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支持各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挂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牌子,构建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和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在县域聚集。加快补齐农村科普设施和服务短板,加快农村科普阵地和脱贫乡村科技图书室建设,实现乡村科普服务全覆盖。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科技培训网络,大力发展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四)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

        以数字经济和数字城市为重点,以应用场景建设为抓手,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推动副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

        16.数字经济

        ——引进、集成和应用一批数字经济支撑技术,实现数据高效、智能和安全可信的流通应用,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集成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副中心城市建设一批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打造副中心城市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

        17.产业数字化升级

        ——制造行业示范推广应用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系统、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智能控制、模拟仿真、信息物理融合、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让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产业发展。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助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兴服务经济发展,培育研发、设计、检测等高端服务业态,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超高清视频、5G、VR等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探索中小企业上云的典型场景及实施路径,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发展。

        18.数字城市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在交通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示范。

        ——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药健康交叉融合。引入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身份认证等技术,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推进医联体建设。应用预导诊机器人、语音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技术,推动医院内部流程再造,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超高清视频等技术在城市管理的应用示范。5G网络图像传输和处理技术、终端接收和网络视频技术在智慧安防的应用示范。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污染源监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及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应用。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政务服务的应用示范。应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重点推进电子证照、电子档案、数字身份等居民个人信息的全链条共享应用。新技术在“互联网+”监管领域的应用。

        19.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个体生物特征识别、物证溯源、快速筛查与证实以及模拟预测技术,远程定位跟踪、实时监控、隔物辨识与快速处置技术及装备;高层和地下建筑消防技术与设备,爆炸物、毒品等违禁品与核生化恐怖源的远程探测技术与装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处置技术;现场处置防护技术与装备等。

        ——灾害监测、预报及评估。开展地震、灾害性天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及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动物疫病监测、预报、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及评估技术,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动态模拟技术和数值预报方法;自然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灾害评估方法和标准。

        ——灾害防治与救援。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防灾工程综合技术、减灾工程优化设计,减灾工程试验与示范,智能土建结构、新型建筑减灾技术;重大城市危机管理技术,险堤、险库的加固工程和山区防塌、防滑工程技术。

        五、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和改善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作用,围绕曲靖“四个定位”,促进创新资源科学高效配置。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科技意识,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全社会共抓科技创新的合力。各县(市、区)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二)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的补助、贴息、奖励、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等,引导更多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探索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方式。

        (三)完善创新政策。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后补助及高企所得税减免等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持续优化科研管理,积极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提升科研绩效,在科技计划项目中积极推行高层次科技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充分发挥工资分配激励导向作用,激发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四)营造创新氛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包容创新审慎监管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团体参与创新、支持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形成全社会重视创新的新格局。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附件1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与责任部门

        指 标 名 称

        2025年

        目标值

        责 任 部 门

        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亿元)

        63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体局、市统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

        1.60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

        3.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23

        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统计局

        4.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10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

        16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59

        市市场监管局

        7.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

        5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统计局

        8.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亿元)

        2

        市科技局

        9.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13

        市科协

         

         

         

        附件2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与责任分工

        重 点 任 务

        责 任 分 工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2.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中心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大数据中心、市科技局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广电局、市科技局

        创新主体培育

        5.培育科技型企业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6.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

        7.培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卫健委

        创新平台建设

        8.研发平台建设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卫健委

        9.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中心

        10.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