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365彩票官方app_365bet官网欧洲_365bet娱乐场手机版统计局关于二OO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报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587万多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两大”目标,积极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既快又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发展,人均GDP达到7582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实现增加值87.6亿元,增长5.8%,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2.3亿元,增长18.4%,工业完成增加值194.4亿元,增长17.8%,拉动GDP增长7.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8%。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9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1亿元,增长9.2%。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50:30,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人均数较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经济结构依然单一,粗放性增长方式比重较大,自立创新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外向度不高,招商引资有待加强;微观经济活力不够强,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难点、热点问题不少。
二、农业
2005年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以“双六”工程为重点,深入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培育壮大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达139亿元,比上年净增加12.4亿元。
主要农、林、牧、渔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5年 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 202万吨 1.97
小麦 5.9万吨 -18.4
蚕豆 7.7万吨 16.1
稻谷 37.7万吨 2.8
玉米 79.9万吨 0.4
薯类(折粮) 51.4万吨 7.0
油料产量 8.4万吨 10.7
烤烟产量 18万吨 7.6
蔬菜产量 135万吨 23
水果产量 8.6万吨 12.2
年末大牲畜存栏 107.8万头 1.3
年末生猪存栏 434.8万头 7.1
年末羊存栏 144.3万只 9.0
出栏猪 562万头 13.6
出栏牛 20.3万头 39.1
出栏羊 61.8万只 23.5
肉类总产量 65.5万吨 14.5
水产品产量 2.97万吨 4.2
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全市造林面积1.2万公顷,其中退耕林面积达0.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4%。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65.5万吨,比上年增长14.5%;水产品产量2.97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村委会1551个,自来水受益村1372个,占88.5%;通汽车村1533个,占98.8%,通电话村1312个,占84.6%。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4亿瓦特,比上年增长3.6%,大中小型拖拉机达3.64万台,比上年增加397台。化肥施用量(折纯量)22.9万吨,比上年减少0.5%。农村用电量4.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9%。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税金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三、工业
2005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降低能耗与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特别是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集中,将优势产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加快曲靖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46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3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总产值完成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重工业总产值完成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79.4亿元,比上年增长5.9%;集体企业产值完成8.8亿元,比上年增6.2%;股份合作制企业产值完成0.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股份制企业产值完成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完成27.4亿元,比上年增长50.7%。
整体工业效益有所提高。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的244户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实现利税总额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2.1亿元,比上年增长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生铁、原煤、焦煤和发电量增幅较大,卷烟、黄磷和十种有色金属比上年有所减少。
产品名称 2005年 比上年±%
原煤 3572万吨 31.6
焦煤 810.6万吨 40.0
汽车 4.66万辆 持平
发电量 207.5亿千瓦小时 14.3
十种有色金属 17.5万吨 -44.1
水泥 397.6万吨 35.8
生铁 135.4万吨 33.4
黄磷 6.4万吨 -20.8
合成氨 45.4万吨 0.8
卷烟 518.3亿支 -0.1
化肥(折纯量) 62.2万吨 3.3
五大支柱产业全面增长,支撑工业快速发展。五大工业总产值达386.6亿元,比上年净增78.4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185.8亿元,净增54.7亿元;卷烟制造业完成产值74亿元,净增0.5亿元;化工业完成产值48亿元,净增9.3亿元;矿冶工业完成产值60.2亿元,净增13.7亿元;汽车机械工业完成产值18.6亿元,净增0.2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克服制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7.3亿元,增长58.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1.2亿元,增长12.8%;房地产投资完成13亿元,增长29.1%。
主要行业投资均增长,工业投资完成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71.9%,占全部投资的57.5%,其中采矿业投资30.5亿元,增长38.4%,制造业投资完成45.6亿元,增长102.4%,电力煤气水生产业以及供应完成投资54.3亿元,增长73.5%;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投资30.3亿元,增长91.1%。
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2005年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4个,比上年增加9个,累计投资121亿元,占总投资53.3%,投资额完成3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0个,分别是滇东电厂一期工程完成24.7亿元,云南省白龙山煤矿投资完成12.8亿元,昭待高速公路曲靖段完成投资10.4亿元,云南沾化有限责任公司的50万吨合成氨工程投资4.8亿元,云南磷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磷电一体化工程完成投资4.6亿元,宣威市发电厂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4亿元,宣威市水电办负责的万家口子电站完成投资4亿元,云南省冶金集团总公司曲靖有色基地有色冶炼厂完成投资3.9亿元,富源县雨汪电厂完成投资3.7亿元,云南云维集团有限公司的200万吨/年焦化完成投资3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信心和消费热点进一步增强,消费行为更趋理性,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明显提升,全市消费品市场相对活跃。2005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城市完成零售额55.8亿元,农村完成零售额35.7亿元;个体私营完成零售额60.2亿元;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3.5亿元。
市场物价涨中趋稳。2005年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居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趋缓,扭转上年价格上涨较快局面,实现市场价格比较平稳。据宣威调查点反映,居民消费品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2.6%和1.8%。各类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6
食品 100.6
粮食 101.1
肉禽制品 101.5
烟酒及用品 106.0
衣着 99.0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 97.4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9.4
交通和通讯 99.0
娱教文化用品服务 103.0
居住 112.3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01.8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107.2
化学肥料 111.0
农药 123.7
对外开放有所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33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9504万美元,减10.2%,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46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1142万美元,启动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17项,实际引进市外国内资金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为20.7亿元,增长15.9%。2005年末公路里程达2.56万公里,比上年增加75公里。年末拥有各种车辆36.92万辆,比上年增长28.78%,其中个人拥有29.95万辆,比上年增长36.75%。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7%,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亿元,减10.7%;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68亿元,增长7.9%;完成移动业务总量4.9亿元,增长2.08%。
2005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户数43.15万户,比上年增长6.22%。拥有移动电话用户达91.67万户,比上年增长37.51%。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1.74万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7.3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5.6部。
旅游业平稳发展。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438万人次,比上年增10%,接待海外游客1.4万人,比上年增20%,旅游业总收入达14.1亿元,比上年增1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同步较快增长。2005年辖区内财政总收入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51.1亿元,增长1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5亿元,增长24.5%。财政支出完成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增长较快。2005年末,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401.1亿元,增长17.5%;其中,储蓄存款212.9亿元,增长18.2%,企业存款130.1亿元,增长 7.6%。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298.9亿元,增长21%,其中,工商贷款63.2亿元,增1.9%,农业贷款35.4亿元,增长29.2%。货币净投放44.2亿元,同比增长8.1%。
保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承保金额达1931.8亿元,保险费收入达8.2亿元,比上年增加853万元;赔款2.1亿元,给付0.79亿元。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数为8.69万人,其中事业单位7.69万人,企业单位1.01万人。全市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人数0.38万人,中级职称资格人数2.63万人,初级职称资格5.01万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地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重要地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各项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2005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达13亿元,占总支出的24.4%,比上年增长6.2%。全市有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10837人,增长36.08%;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2758人,比上年减46.04%;职业中学11所,在校学生2.74万人,增长15.64%;普通中学253所,在校学生39.77万人,增长6.11%,其中:高中在校学生9.85万人,增长16.98%,初中在校学生29.91万人,增长2.96%;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2816人,增长26.96%。小学1805所,在校学生64.82万人,增长0.71%;幼儿园348所,在园幼儿12.81万人,增长2.89%。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5年,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总藏书量90万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7.27万户,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4.3 %。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继续深化城市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新型农村医疗试点,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提高城乡医疗保健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2005年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市有卫生机构208个,其中医院57所,拥有农村卫生院116所,共有病床1.1万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9张;卫生人员数1.12万人,其中有卫生技术人员0.94万人。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市举办综合运动会20次,举办单项比赛110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00次,参加活动41万人。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为86.7万人,达标率为98%。全市获省级以上奖牌233个,其中,获世界比赛2个,获全国比赛26个,获全省比赛205个。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努力加快珠江源大城市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把中心城区和重要集镇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城市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城市建设共投资11.67亿元,其中,麒麟城区为5.9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107.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 .7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0.9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4.94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车410辆,出租汽车3090辆。
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抓好一批市级自然保护区,继续实施“珠防、长防、天保”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工程。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35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企业专职环保人员数441人。自然保护区1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267.9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8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36.35%。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7.65%;烟尘排放达标率83.88%。治理环保污染本年完成投资数达3852.2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市年末总人口达587.5万人,比上年增长2.05%,其中,非农业人口达73.3万人,增长2.9%;男性308.9万人,增长2.0%,女性278.6万人,增长2.13%,性别比例为11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达40.9万人,占总人口的7%。少数民族种类有26种以上,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39.8万人,分别是彝族22.2万人,壮族3.1万人,苗族2.8万人,回族7.4万人,瑶族0.23万人,水族0.96万人,布依族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78元,比上年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078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3.1个百分点。人均储蓄为3662元,比上年增加492元。
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 23.4万人,比上年增0.4%,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7.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287元,增长9.7%,其中,企业为18487元,增长14.9%;事业为14278元,增长5.1%;机关为14739元,增长5.1%。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338.82万人,比上年增长2.43%。其中,第一产业为229.33万人,减0.58%;第二产业为41.68万人,增长3.65%;第三产业为67.63万人,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保留关系的职工为1.45万人,比上年减9.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2.87万人,全市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7万人。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职工人数为31.9万人。全市有5.85万人享受城市低保,共发放低保金5053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完成扶贫项目资金总额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解决了5万人的温饱问题。巩固温饱人口10万人。
十一、“十五”期间经济发展主要统计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实现加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441亿,比2000年的217亿元(普查修订数,口径下同)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10.4%,比“十五”原计划8%的增长速度高2.4个百分点,比“九五”年均增长9.8%,高0.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7582元,比2000年提高3559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45亿元,增长1.1倍多。
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5:42:33调整为20:50:3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6%提高到44%。以卷烟、能源、化工、矿冶、汽车机械五大支柱工业总产值已达38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3%。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26亿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增加370亿元。城镇化率由18.8%提升到27%。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87.6亿元,年平均增长5.2%,比“九五”年均增长速度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78元,年均增长7.1%,超过原计划增长6%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2078元,年均增长7.3%,超过原计划5%的目标。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34亿美元,比2000年0.17亿美元增长6.9倍。实际利用外资达1142万美元,比2000年206万美元增长4.5倍。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大部分为快报数,如有变动,以年报数为准。2、2005年全市GDP数据是按照国家规定2004年必须使用经济普查测算数为基数进行测算和计算得到的结果。